4008-938-935 移动端服务

有料网APP

有料网微信小程序

有料网微信公众号

  商品分类
首页 原料商城 试剂商城 样品商城 采购管家
求购信息
有料资讯 有料百科 有料云
有料资讯/涂料/2022-2023年PX产业格局现状简述/

2022-2023年PX产业格局现状简述

阅读量:385 | 关键字:PX |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4日17时 | 来源:卓创资讯

对二甲苯,英文名称:Paraxylene,简称:PX。是连接炼油与化工的重要关键枢纽,既是芳烃品种中最为重要的产品之一,亦是聚酯产业的龙头原料。其主要的用途是生产精对苯二甲酸(PTA),广泛用于化学纤维、轻工、电子、建筑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极小部分应用于医药中间体对苯二甲酸二甲酯(DMT)、涂料等其他领域。

对二甲苯为无色透明的液体,有芳香气味,可燃、低毒,不溶于水,但溶于乙醇等有机溶剂,其蒸气与空气混合会发生爆炸。对二甲苯需采用镀锌铁桶包装,并且存放于阴凉,通风的仓库内,避免阳光直射,远离火种和热源。运输过程中流速不超过3m/s,并需要具备接地装置,防止静电。对二甲苯位于聚酯产业链的原料端,石油经由一次加工-常减压蒸馏得到石脑油(别名轻汽油),石脑油经过催化重整根据馏分不同,分为高辛烷值汽油和芳烃,其中芳烃再经过抽提得到纯苯、甲苯、二甲苯,其中二甲苯进行芳烃异构化制得对二甲苯产品,即对二甲苯成品。

对二甲苯应用较为集中,世界上90%以上的对二甲苯用于生产精对苯二甲酸(简称PTA)。生产1吨PTA需要0.65-0.66吨的对二甲苯。而0.85-0.86吨的PTA与0.33-0.34吨的MEG(乙二醇)聚合得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简称聚酯),聚酯包括纤维切片、聚酯纤维、瓶用切片和薄膜切片,最终应用于纺织品服装、饮料瓶、片材、包装材料等终端领域。

对二甲苯上下游产业链具有原料使用结构单一,各环节原料成本占比高的产业特征,此种格局下上下游产业链相关产品相关性高达90%以上。

近些年,全球对二甲苯产能稳步提升,全球新增的对二甲苯产能90%以上在亚洲,而中国又是世界最大的对二甲苯生产国、消费国。2018-2022年中国对二甲苯始终维持供不应求局面,初期因项目准入门槛制约及建设回报周期压力而供应增长缓慢,供需失衡程度深化,自2019年起,中国的炼化一体企业成为新增产能释放的主力军,预计2022年中国对二甲苯产能将达到3571万吨,全球对二甲苯产能达到7500万吨以上,中国产能占比为44.69%。国内对二甲苯产能分布集中度较高。从地域分布看,主要分布在浙江、辽宁、福建、山东,这四个地区对二甲苯产能占总产能的比重72.15%。从企业分布看,浙江石化、恒力石化、中石化、中石油是对二甲苯的主流供应商,占总产能比重的65.98%。企业性质方面展现出“民进国退”的局面,民营企业占比提升至49%,竞争优势愈发突出。

中国对二甲苯产量亦实现跳跃式增加,2018年我国对二甲苯年产量仅为1023万吨,伴随着恒力石化、浙江石化、盛虹石化等大型炼化项目的投放,预计到2022年我国对二甲苯年产量将达到2447万吨,五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1.79%。以国家“十四五”规划为蓝图,近些年国内自给能力得以有效提升,并对进口货源形成强烈冲击,进口依赖度已下滑至30.89%。2023年中国对二甲苯将进一步延续较快发展进程,同时“产业集群化、装置大型化、炼化一体化”将成为市场发展的主基调。

需求领域,对二甲苯与PTA已形成近乎单一的上下游关系,近五年,中国对二甲苯消费领域中PTA占比维持在98%及以上。自2020年PTA行业进入第二轮新增产能扩张期,释放了对二甲苯需求新增点。2022年中国对二甲苯总需求量为3614万吨,同比上涨3.40%。2023年PTA行业延续后向一体化以及前向一体化配套发展模式,伴随着新生力量的不断注入,中国对二甲苯需求水平仍处于上升通道。

对二甲苯行业仍处于成长期,供不应求格局下,新晋企业进入行业争夺市场份额,竞争逐渐激烈,市场存在中石化的挂牌价、结牌价和亚洲美金价格等定价方式。行情走势来看,2018-2020年,对二甲苯处于熊市行情,并跌破至近二十年低点;2021-2022年在国内经济好转,以及供需格局改善白背景下,对二甲苯价格也呈现触底反弹趋势,截至10月31日,CFR中国均价为1138.28美元/吨,同比上涨31.87%。预计2023-2025年对二甲苯价格将趋弱整理,2023年CFR中国对二甲苯价格年均价预计为960美元/吨,主流运行区间将集中于851-1062美元/吨;2024年价格年均价预计在920美元/吨,2025年价格年均价预计在848美元/吨。

版权申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有料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文件,版权均为有料网所有。如需转载请与客服电话:4008-938-935联系。 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有料网”,违反者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2.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均来自互联网或业内投稿人士,版权属于原版权人。 转载请保留稿件来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违者自负版权法律责任。
3.本网所载文章仅供行业内信息交流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任何依据有料网数据和信息而进行的投资、买卖、运营等行为所造成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及法律后果均应当自行承担,与有料网无关。
扫一扫关注我们
回到顶部